《歌手2025》第二场竞演结束,林志炫意外遭到淘汰,引发网络热议。这位59岁的歌者,因两场综合排名垫底而告别舞台。首战,他大胆改编《悟空》,融入京剧老生唱腔,却被部分观众认为“用力过猛”;次战,他选择演唱经典歌曲《秋意浓》,又被指责“缺乏创新”。
林志炫淘汰#迅速登上热搜榜首,评论区出现截然不同的声音。有人指责“节目组有黑幕”,有人感叹“老艺术家被时代所遗弃”。甚至连主持人何炅宣布结果时,都显得有些哽咽。
面对淘汰,林志炫本人却表现得十分平静。从优客李林时期的辉煌,到《歌手》舞台上的惊艳表现,他的人生似乎总在追求极致与面对现实之间徘徊。
时间回溯到1983年,在台湾基隆的一家印刷厂里,17岁的林志炫梦想着音乐。父亲的质问:“唱歌能当饭吃吗?”他白天在印刷厂工作,晚上则偷偷到民歌餐厅驻唱。
1991年,林志炫与李骥组成优客李林,推出首张专辑《认错》。由于担心他们的外貌影响销量,唱片公司最初甚至不敢公开他们的照片。专辑却意外大卖,歌迷强烈要求“见到真人”。
1995年,正当歌唱事业蒸蒸日上之际,命运却与林志炫开了一个玩笑。母亲突发重病,加上父亲一直反对他从事音乐,他不得不解散组合,回家接手家族的印刷厂。
9个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烧毁了整个厂房,损失惨重。面对废墟,他承诺要重建印刷厂。
这场灾难却意外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父亲看到儿子为了重建工厂日夜操劳,最终松口:“去唱歌吧,别让厂子拖垮你。”
三年后,林志炫携专辑《散了吧》复出歌坛,之后又陆续推出了《蒙娜丽莎的眼泪》、《单身情歌》等代表作。其中,《单身情歌》更是成为华语乐坛的经典之作。
2000年,林志炫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公司,致力于回归音乐的本质,追求极致的创新。他推出了全程模拟录音的《原声之旅》,受到音乐发烧友的追捧。
2010年,他首创“ONE take”理念,推出全现场录制专辑《ONE take》,拒绝后期修音,坚持一次完成。为此,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练声,甚至将鼻窦炎手术分两次进行,只为保证演唱效果。
2013年,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47岁的林志炫以四次冠军、三次亚军的成绩,成为了观众口中的“大魔王”。
《没离开过》的直播现场,他连续升Key,最高音达到D5,引得观众惊叹。他的出场费也随之水涨船高。
《Opera》的无伴奏清唱更是展现了他横跨三个八度的音域,让李健都赞叹不已。
2021年,在《披荆斩棘的哥哥》中,55岁的林志炫带伤完成空中倒立开嗓,彩排时从高台跌落仍坚持上台表演。
尽管在舞台上光芒四射,但林志炫对自己的要求却非常严格。他要求彩排时关闭空调,理由是湿度变化会影响声带。
他还因为担心嗓子受凉,要求宿舍不开空调,引来一些争议。
他坚持让舞蹈家专注于舞蹈,也被一些人批评为“打压后辈”。但实际上,他曾通宵指导李响发声技巧,并在最终演出中主动降Key配合。
出道多年,林志炫几乎没有绯闻。但他却自曝存款并不多,因为他会将每张专辑的收入都投入到下一张专辑的制作中。
这种近乎偏执的追求,使他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异类”。正如乐评人所说,他像一个中世纪的工匠,试图用手工雕琢这个时代的艺术品。
在《歌手2025》的选曲会上,导演建议他唱《单身情歌》,但他却选择了将京剧融入《悟空》。
结果并不理想。年轻观众觉得“戏腔老土”,老一辈观众则认为他“糟蹋经典”。数据显示,他的表演在年长观众中更受欢迎,但在年轻群体中却反响平平。
《悟空》在海外却意外走红。
淘汰的背后,是音乐节目所面临的困境。这场比赛究竟是更注重艺术性,还是更看重流量?
林志炫对艺术的极致追求,却遭遇了年轻观众的冷遇。相比之下,一些歌手凭借炫目的舞台效果和短视频式的传播方式,更容易获得年轻观众的喜爱。
节目的赛制也放大了流量的重要性。林志炫的淘汰,引发了人们对节目公平性的质疑。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音乐创作环境的变化。一些节目为了迎合市场,选择改编短视频热歌,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艺术价值。
林志炫的淘汰并非偶然,而是音乐节目困境的一个缩影。当流量成为主导因素时,艺术的生存空间就会受到挤压。
面对淘汰,林志炫表现得很坦然。对他来说,音乐是一场长跑,他会一直坚持下去。
从民歌餐厅到《歌手》舞台,他始终坚持用心唱歌。对他而言,听众的喜爱才是最重要的。这次的淘汰,会成为他音乐生涯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