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新闻贴吧知道网盘图片视频地图文库资讯采购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注册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首页秒懂百科特色百科知识专题加入百科百科团队权威合作个人中心收藏查看我的收藏0有用+10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播报讨论上传视频江西省全南县地方传统技艺同义词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人的传统饮茶习俗)一般指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江西省全南县地方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3]赣南客家擂茶起源于汉魏时代,由“粥茶”及唐宋时的“盐茶”衍变而成。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基本材料有炒花生米、炒芝麻、晒好的茶叶、适量的食盐、糯米等;制作工具有三宝:擂钵、擂棍、捞瓢,通过旋转研磨成糊状物。饮用时将热开水倒入擂钵并搅动,人称“一家煮茶百家香”。 [5-6]擂茶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客家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2013年,由于都县申报的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2]2014年11月11日,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Ⅷ-148。 [1]2022年,赣南客家擂茶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1]中文名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非遗级别国家级申报地区江西省全南县遗产类别传统技艺批准时间2014年11月11日遗产编号Ⅷ-148目录1历史渊源2工艺特征3工艺流程▪制作工具▪主配料▪工序流程4传承保护▪传承价值▪传承状况▪传承人物▪保护措施5社会影响历史渊源播报编辑客家擂茶据历史记载,赣南客家擂茶文化可以追溯到汉魏时代,由“粥茶”及唐宋时的“盐茶”衍变而成,最初起源于黄河以北,后搬迁,客家祖先将其带到赣南。唐宋时期,受《茶经》的影响,官员及其百姓开始饮茶,转相仿效,逐渐成为一种风俗。宋代李昉《太平御览》引张缉《广雅》曰:“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灸,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芼之。”这种米茶就是擂茶(香料茶)。随着时间的推移,擂茶经过客家先人的创新和发展,凭借着“药食俱佳、味中有味”得到百姓们的喜爱。 [5]工艺特征播报编辑客家擂茶在客家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走东家,串西家,喝擂茶,打哈哈,来来往往结亲家”,这体现了客家人将擂茶作为“客来敬茶”的待客礼俗。平时邻里之间多有来往,大家常坐在一起喝擂茶,桌上装着艾米果、灯盏糕、油炸薯干等特色小吃,同时唠叨家常,增进关系,充分体现了客家为“好客之家”。 [6]在赣县客家古村不少地方还保留些讲究的喝法,新婚之日要请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前来喝“结婚擂茶”,新婚第三天则要请街坊邻居中的妇女前来喝“三朝擂茶”,让过门的媳妇认识妯娌姑婶,以便日后和睦相处等颇具特色的擂茶习俗。 [6]据研究表明,赣南客家“擂茶”属于一种保健饮食,其原料主要是茶叶,茶叶自身具有一定的茶碱,对人的身体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能够促进肠胃消化,甚至还能够消除人体中多余的脂肪,使人保持着健康的形态。 [5]工艺流程播报编辑客家擂茶制作工具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有“三宝”:擂钵、擂棍、捞瓢。其一,擂钵是一种陶制钵体,内壁的纹理呈网状;其二、擂棍是由茶树杆制作而成的,也有使用枫树、樟树树杆等可食木种制作而成,其直径约一寸五到两寸左右,长度约两尺,其底部刨圆;其三,捞瓢主要是由竹篾编制而成,可以清理擂茶中漂浮的茶沫。 [5]主配料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的主配料主要有茶叶、花生、芝麻,根据季节的变化和个人口味的不同,还可以加入不同的配料。茶叶一般是采用干茶叶然后泡胀,芝麻要炒香炒至金黄色,花生炸至七八成熟。 [5]工序流程配料备好后就可以开始制作擂茶。把备好的配料放入擂钵中;将擂钵放在两腿之间,用大腿和膝盖夹紧擂钵,紧握住擂棍用力沿着擂钵内壁的纹理不断的研磨,期间加入一定的水,便于将其擂制成糊状,然后可以倒入开水或将其放在锅中煮沸,加入一定的食盐,并适当的搅拌,再倒入一定的高山茶油,一钵甘润芳香、色如琥珀翡翠,用勺子将其舀到碗中,细细品尝,不仅能够尝到茶叶的甘甜,花生、芝麻的清香,同时还能尝到生姜的辛辣,若是再搭配豆瓣、炒米、烫皮等,那么集于一桌的香甜苦辣于一体的擂茶宴就形成了。 [5]传承保护播报编辑客家擂茶传承价值赣南客家擂茶文化是客家人传承了千百年的习俗,更是团结客家人、沟通亲戚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客家人热情好客的表现。赣南客家擂茶取材讲究的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是客家人生活的一种饮食习惯。 [5]赣南客家“擂茶”是客家人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客家文化的瑰宝。“擂茶”在历史的长河中广泛流传,主要是在闽西、赣南、粤北等客家之地,并且还有“药食同源”的典范。“擂茶”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千年,在赣南地区擂茶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和意义。 [5]传承状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制作和食用擂茶的赣南客家人越来越少,传统的赣南客家擂茶制作工艺正在逐渐消亡。 [5]传承人物廖永传,男,汉族,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地区:江西省全南县,项目名称: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 [4]保护措施2015年12月,在全南县龙源坝雅溪村文化站,“擂茶师傅”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学习如何制作赣南客家擂茶。 [8]2019年11月1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江西省全南县文化馆获得“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全南县文化馆。 [10]社会影响播报编辑客家擂茶文化交流2010年7月,擂茶等多种技艺在上海世博会江西活动周展示表演。 [9]2021年2月,在全南县客家人聚集的农家院里,游客在村民的教学下舂捣擂茶,感受全新的民俗体验。 [7]新手上路成长任务编辑入门编辑规则本人编辑我有疑问内容质疑在线客服官方贴吧意见反馈投诉建议举报不良信息未通过词条申诉投诉侵权信息封禁查询与解封©2025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